农业劳动力.ppt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劳动力
- 资源描述:
-
1、农业劳动力,第六章,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本章学习要点,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四、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1、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3、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
2、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思考?,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3)内容的多样性(4)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3、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3)农业劳动力即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消费者。,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1、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经济推动力
3、。(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2、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况,(1)我国农业(村)劳动力数量大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56%以上,乡村劳动力总数一直在4.6亿以上,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大约三分之二的水平上。,(2)我国农业(村)劳动力质量低 据我国农民家庭人口与劳动力情况所作的统计分析推断,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1.1%,小学文化程度占36.9%,初中文化程度占43.7%,高中文化程度占13%。,(3)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出现,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七成农村无青壮劳力可
4、转移绿皮书指出,3/4的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76%和76.4%。,3、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1、农业劳动力需求:是指在现存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
5、需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量的整体需求。,农业劳动力需求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在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2、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的需求的大小。(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3)政府的
6、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四、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一、农业劳动力的一般规律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一、农业劳动力的一般规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
7、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刘易斯模式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3、托达罗模式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5、吉佛的引力理论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1、刘易斯模式,1954年,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
8、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阿瑟刘易斯的就业转换理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需支付与传统农业维持生存相应的工资。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传统农业部门逐渐摆脱了剩余劳动力的负担得以挣脱贫困,并开始了真正的增长发展。此时,二元结构的经济转换成为同质即一元的现代经济。,刘易斯模式的不足,(1)强调现代工业部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