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讲义课件.ppt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劳动力 讲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5 农业劳动力,5.1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5.2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5.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4 农业劳动生产率,5.1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5.1.1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作用5.1.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5.1.3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5.1.1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作用,1.农业劳动力的概念: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
2、)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3)劳动内容的多样性(4)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3.农业劳动力的重要作用,(1)基础的基础。没有农业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而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能动性。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即它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中,唯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5.1.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农业劳动力供给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农业劳动力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2.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
3、定因素,(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5.1.3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1.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1)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2)技能上的复杂性(3)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2.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
4、定因素 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5.1.4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3.农业劳动力供求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5.2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5.2.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空间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
5、逐步下降。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5.2.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存在 3)工农业之间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6、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刘易斯模式的不足:,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 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2.拉尼斯费模式,他们认为刘易斯模式存在两个缺点: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他们根据农
7、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3.托达罗模式,(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观点: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
8、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是拉力。,5.吉佛的引力理论,引力理论探讨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实质:人口迁移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舒尔茨和夏斯达用迁移成本和收益解释迁移行为。人口迁移的成本收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