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新冠肺炎防控指南.ppt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版新冠 肺炎 指南
- 资源描述:
-
1、第七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总体要求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疫情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 接触者管理 疫情处置 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境外疫情输入防控 重点环节防控 社会健康管理与服务 保障措施,目的,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工作 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 根据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的要求开展防控工作,一、总体要求,明确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防治的原则 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 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落实“四早”措施,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加强社区精准防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二、病
2、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属冠状病毒。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病原学特征,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特征,三、疫情监测,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条+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无明确流行病
3、学史+临床表现中3条;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新冠病毒IgM抗体阳性。,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天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 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具有新型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病例定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疑似病例,疑似病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4、 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均为阳性;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病例定义,确诊病例,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主要发现途径: 密切接触者的主动检测; 聚集性疫情调查中的主动检测; 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的主动检测; 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居史人员的主动检测; 流行病学
5、调查和机会性筛查; 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等。,病例定义,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发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病例,不明原因肺炎,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发热或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重点场所的患者,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冷链食品加工和销售、农贸市场、养老福利机构、学校等,医疗机构监测,密接者监测,社区重点人群监测,病例报告,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初次报告,订正报告,疑似病例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或排除。 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变化 24 小时内订正临床严重程度。,病例管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
6、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无症状感染者管理,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 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且无相关临床表现者需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继续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并于第2周和第4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四、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 14 天内有境外疫情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
7、或居住史,且排除中国境内感染。,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 14 天内与境外输入病例有明确接触史而感染。,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 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四、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 2 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
8、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调查内容和方法-个案调查,机构: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 时限 : 尽量24小时内完成初次流行病学调查。,2,1,3,基本信息调查,感染来源调查,污染范围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方式。出院病例完成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后,尽量补充收集样本采集与检测信息,运用大数据收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确定旅行史、接触史、暴露史等相关信息,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前的活动轨迹,结合大数据,判断活动范围及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